2014/05/28

烏殼綠竹筍

帶著幾位外國朋友逛市場,走到蔬菜攤前,其中一位略懂中文的朋友問我,為何有些竹筍粗壯挺直,有些彎曲如牛角,台灣人都怎麼挑選?

 「喔!這要看哪一種竹筍,現在是5月,綠竹筍準備上市,挑選時選牛角狀的較好,至於為什麼?這要探討植物學吧!」

我搔搔頭,告訴她在台灣常吃的竹筍可分為兩類,一是叢生型的慈竹屬,譬如麻筍、綠竹和烏腳綠竹,另一類是散生型的毛竹屬,譬如孟宗竹、桂竹。 叢生竹的筍子芽點在竹叢下方,發筍時必須彎曲,才能繞開竹叢地下莖,冒出地面後才直挺向上。至於散生竹的芽點處在橫走土中的地下莖,上方毫無阻礙,自然直挺破土而出。

 「挑竹筍時,通常會選符合植物天性的長相,這就是原因。」我聳聳肩,告訴這些國外友人,影響筍味的因素很多,外型只是挑選原則中一項,況且外型有時和滋味無關,純屬美感或者筍肉多寡,對我而言,挑筍子最重要的還是產季和產地,進一步是高明的種植者,最後才考慮外型。

 我自攤上拿起一根綠竹筍,褐黃色的筍身彎成漂亮的牛角形,我猜測這應該來自屏東長治或是海豐一帶,每年的4月初,隨著溫度漸高,綠竹筍就開始由南而北,一路發筍,台南關廟、新竹寶山、桃園復興、台北的五股和八里,最終止於基隆。這是叢生型慈竹屬的特性,在高溫的台灣夏秋兩季都可發筍,10月之後,就輪到散生型的毛竹屬,譬如俗稱冬筍的孟宗筍,這類竹子喜歡低溫,兩類交替,讓台灣四季都有竹筍。

 我這幾位外國朋友運氣真好,選在5月初到台灣,此時天氣暖涼交替,我算了算,似乎可以一口氣品嘗各類筍味,譬如箭筍、綠竹筍、麻筍、桂筍、烏殼綠筍,運氣好時還能找到孟宗筍的春天滋味(春筍),除了冬季的孟宗筍無法嘗到,其他都可以,真讓他們賺到了。

「我想……,你剛剛說得對,問題不在於怎樣由外型挑筍子,而是在那裏可以吃得到?如果你不想自己動手煮,就負責介紹餐廳吧!」義大利朋友壞壞笑著,對我拍著肩膀。

 奇怪,故事結局每次都這樣,會不會太老梗了?